2025年高考有何特殊之处
中国教育苦应试教育久矣,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2024-2035年)》提出要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机制,就必须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,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从每一个中小学课堂做起■◆◆■★■。
自2014年9月,国务院发布《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》■★,我国新高考改革的大幕就此拉开★◆。上海、浙江成为第一批试点◆★,之后,第二批(北京、天津、山东、海南)■■■★◆■、第三批(河北、辽宁★★★、江苏★★★◆、福建★★■◆◆■、湖北、湖南★■、广东、重庆)★■、第四批(吉林、黑龙江★■◆◆、安徽、江西、广西、贵州■★■★、甘肃)先后启动并落地,2022年,第五批8省区新高考改革启动◆★■◆,并于今年落地。
不久前刚刚举办的第五届中国语文教育高端论坛上,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◆◆★,教育部义务教育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修订组组长郑国民提到,在语文课程改革不断深化◆◆★、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背景下,语文课程应以具有进阶性★★■、生成性和整合性学习任务群为组织方式,通过真实情境、统整主题和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。
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,前两年高考,除了自主命题的北京、上海、天津外,全国统一命题试卷还有“新课标全国Ⅰ卷”“新课标全国Ⅱ卷■★■■”“全国甲卷”■■◆“全国乙卷”■◆★◆★■,而今年除了自主命题试卷外,全国统一命题试卷只有★◆◆◆■“全国一卷”和■★“全国二卷”了。
2018年,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,介绍普通高中新课标■◆◆◆★◆,教育部原副部长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湛提到◆★★★■◆,普通高中教育不只是为升大学做准备,还应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,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◆◆。因此◆★■◆★◆,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,着力发展核心素养■■◆■■■,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,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★★,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,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的能力■★。
无论哪种选考模式,新高考最大的特点就是在“选拔”的同时增加了“选择”。这一变化,不仅促进了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文理交融,同时“学其所长、考其所长■■◆◆■★”的方式,也更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,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。
“老师要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新知识◆■◆★★★。”郑国民以山西省寿阳县一位中学老师为例■★◆。该中学坐落在县城的一个老街旁■◆■◆■◆,这位老师运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,将教材中“我的语文生活”单元设计成了3个课段:首先,让孩子去鉴赏老街上的招牌■◆◆★◆★,进而创作招牌,每个学生都提交了自己的方案;其次,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,再让每个同学创作一个店铺的广告;第三步,让同学们搜集和赏析对联,再根据店铺的特征创作对联。
★■■■◆“考试命题改革正从‘知识中心’转向‘素养立意’◆■◆,也就是考试到底考什么在发生变化★■。”今年高考语文科目刚刚结束时,北京师范大学教授、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申继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★★★■◆,■■■★“知识中心”的考试◆◆◆★■◆,简单地讲,更多依赖“记◆◆”住了多少◆■■★★,“记”准了多少,而“素养立意”的试题★■★◆■,关注的是学生所学知识的真实应用■★◆◆★◆,而且往往是综合运用◆★◆◆★。为实现这一考试目的★★◆,考生在考试中所要面临的就不是■■“纯粹”的问题,而是在一定情境中的问题、任务■■◆。
应该说,普通高中新课标的实施与新高考改革是相辅相成的★◆★★,其背后是育人模式的变革■★★■■★。
2018年教育部发布《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》◆★★,提出各地结合高考综合改革推进安排和高中学校办学条件实际,有计划■★★★◆、分步骤◆★■◆★、积极稳妥地实施新课程新教材★■★。该意见明确,2018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■◆★■◆,可于2019年或2020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、使用新教材。2019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,可于2019年或2021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★■■◆■、使用新教材。2020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,可于2020年或2022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、使用新教材★■。
按照计划,2022年秋季开学起全国各省(区■★、市)均启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,经过高中3年的学习,今年■★■★★,则是新课标在全国全面实施后的首次高考★■■◆◆◆。
新高考改革的核心在于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。从目前的五批高考改革省份公布的各省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看,总体框架是一致的,考试科目及安排上大致可分为两种模式:“3+3”或★◆◆◆“3+1+2”★◆■◆★,第一批和第二批改革试点省份采取的是◆■◆◆“3+3★■■”选考模式,前面的“3”为语文、数学◆★■★◆、外语3科,后面的★■■★“3★◆”是考生要再从物理★★◆、化学■◆■、生物、思想政治★■◆★、历史◆★★■◆、地理、技术等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。
首先,新高考成为全国高考的主体。今年是第五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(山西、内蒙古★◆★■、河南、四川★◆◆■、云南◆■、陕西、青海、宁夏)的首次高考。至此,全国实行新高考的省份达到29个■★■,参加新高考的考生占全国的98%。
对教育领域来说■◆★,每年夏天最大的事就是高考了。作为一个报道教育多年的记者★◆★◆◆,因其典型的“风向标■■★■◆”作用,我关注最多、研究最多的也是高考——向下,它影响着12年基础教育的教与学;向上,又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。
从第三批改革开始,有关省份充分考虑本地原有高考模式■◆■★★★、生源数量★■◆■◆、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等因素,提出了“3+1+2■■■◆”的选考模式:■◆★◆“3”依然为全国统考科目语文、数学、外语,所有学生必考;“1”为首选科目,考生须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物理、历史科目中选择其中一科;“2■◆★★”为再选科目,考生可在化学、生物◆■■◆◆★、思想政治、地理4个科目中选择两科。
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★■,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”成了新课标的核心。课标是高考命题的依据,这也意味着,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,成了高考最应该考察的内容。
从2014年到2025年,11年■◆■★、5批次■■★■、29个省(区★★■■、市)■◆、新高考考生占比达到98%,这些数字都意味着以分类考试★■、综合评价★★、多元录取为主要方向的新高考体系在我国已经基本形成。
这位老师又进行了拓展,为老旧街道设计一个整改方案◆■。“从这个案例中■★◆★◆,我们不仅看到了跨学科学习的价值★◆★,更看到了语文素养在真实情境中的综合运用,从资料收集到创意设计,再到文字表达◆◆★★,每个环节都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能力。”郑国民说■◆★。
基础教育的课堂也不再是老师讲知识点、学生记知识点的老样子,高考也正在远离那个■◆■★■“靠刷题拿高分◆★◆★■”的时代。这种“反刷题”的变化一定会给身处其中的学生、家长、老师◆★◆★,甚至社会带来些许的不适应。近年来,高考后喊“难■◆★◆★”的声音不绝于耳,甚至频频冲上各种热搜榜■■,其实这种喊◆◆◆“难”,往往并非知识点的绝对难度★★■,而是对情境化、综合性■★、应用性题目要求的不适应,是对传统“刷题◆★★★■■”模式失效的直观反映。